今天是澳洲的和諧日,慶祝澳洲民族文化的多元性。
但最近美國發生華人遭歧視且遇害的痛心事件,在慶祝和諧日的這一天覺得特別沉重。
記憶裡,種族問題在我的求學時光,並不是一個受重視的課題。當時我的身邊因鮮少遇到原住民朋友,或媽媽為新住民的同學,於是種族議題於我,好像始終只停留在課本上的白底黑字中,和我沒什麼關聯。
直到多年後當我帶孩子回台灣,我才真正意識到這些議題其實如此敏感,卻又如此容易被忽視。
我在澳洲十年,很幸運沒有遇過什麼種族歧視(也許因為太宅)。
但某年當我帶孩子回台灣,曾受到餐廳業者以輕蔑的口氣詢問:「她混哪裡的?你是她的阿姨嗎?」(但在台灣百分之九十五的經驗是非常好的,我們享受了滿滿的人情味)
當下心裡很是氣憤。但後來想想,是為她惋惜了。
因為她的行為只是來自無知。
當一個人從沒好好接收過這方面的資訊,又怎能期待她以不同角度去看待事情呢?
所以,種族間的尊重與包容,對於我的孩子而言,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。並且他們將來遇上的,更還有身分認同。
幾周前我帶孩子去驗視力,意外發現驗光師也是台灣人,我們便改以中文聊天。她出生在澳洲,五歲回台灣念書,直到小學畢業又再度回來澳洲生活。
儘管我們只見過兩次,但那兩次會面中的聊天卻深深透露著:在經過這些年後,她對自己身分仍存著許多疑惑。驗光師清秀的臉龐露出苦笑,嘆道:「我總覺得自己不是台灣人,但也不屬於澳洲。」
有一天,我問Lara覺得自己是哪裡人,她篤定地說:「我是澳洲人。」但下一秒,她又說:「可是我會說中文,所以我也是台灣人。」
孩子過去這幾年的人生裡,已遇過許多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師與同學,譬如:
兩歲前遇上對姊弟照顧有之的上海奶媽,教孩子念唐詩;三歲後待過的兩所蒙式幼兒園,則有著來自印度、印尼,以及馬來西亞的老師,加上來自歐洲各國的父母,因此孩子自然而然地明白不同國家有不同語言與文化;Lara的小學預備班,過去一周則以不同活動來慶祝「和諧週」,向孩子宣導不同文化的平等及重要性;而我自己的嫂嫂,則來自中國。
身邊這一切,都在在讓我知道──向孩子介紹種族包容的議題永遠不嫌早。
但我想,最重要更莫過於我們自己家長的以身作則。
我仍願意在公共場合和孩子以自己的母語交談嗎?當我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同文化的朋友或店員時,又是怎麼互動的呢?
也許,當我們對他人能如對待自己孩子一樣,多點好奇與關懷,社會就會更和諧了吧。
這一堂種族包容的課題,是一門深遠大學問。
但我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慢慢學,學著多點同理,多一點愛。
(圖為Lara在學校「和諧週」裡做的勞作。最後一天她甚至體驗了日式摺紙,並回家跟我說那叫"ORIGAMI" 不叫"摺紙"。)
──
預告:明晚八點(台灣時間)我將分享親子天下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線上課程的優惠方案,為期只有一週,誠摯邀請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學習「好奇」與「關懷」對孩子教養上的重要性。
這門課程是我自己去爭取的,因為知道所有的改變並非一蹴可幾,但它讓我在每一次親子爭執中,都能看見自己正練習以愛去感受孩子的感受,讓彼此的心靈更加貼近。
唯有當我們大人的心先柔軟了,孩子也才會柔軟,未來更可能成為一個能同理、包容他人的人。